您的位置 首页 时政

先后启用42款特种武器 美国网攻“北京时间”更多细节曝光

美方实施高强度渗透攻击试图窃取数据国家安全机关介绍,经调查美方针对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活动长期蛰伏、高度隐匿,甚至动用了国家级网络间谍武器。这种刺探和入侵,从一开始就被国家安全机关察觉和掌握。

美方实施高强度渗透攻击试图窃取数据

国家安全机关介绍,经调查美方针对国家授时中心的网络攻击活动长期蛰伏、高度隐匿,甚至动用了国家级网络间谍武器。这种刺探和入侵,从一开始就被国家安全机关察觉和掌握。

2022年起,美方首先利用境外某品牌手机短信服务漏洞,秘密控制国家授时中心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窃取手机内存储的敏感资料。

2023年4月,美方又多次利用窃取的登录凭证,入侵国家授时中心计算机,刺探该中心网络系统建设情况。

先后启用42款特种武器 美国网攻“北京时间”更多细节曝光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李建华:窃取了多名工作人员的手机的一些资料,同时通过远控也获取了多名工作人员合法登录的权限,渗透到我们国家授时中心的内网。第二个阶段通过了利用高强度的武器平台,组合了大量的恶意代码、间谍软件等等网络攻击武器,对于国家授时中心的专网信息系统,实施高强度的渗透和攻击,对于国家授时中心的重要信息系统的资料,包括信息和数据实施了窃取。

国家安全机关调查发现,2023年8月至2024年6月,美方又专门部署新型网络作战平台,先后启用42款特种网攻武器,对国家授时中心多个内部网络系统实施高烈度攻击,伺机进一步渗透至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

国家授时中心因何成为美方的攻击目标

被美国情报机关长期网络攻击入侵的国家授时中心都有哪些职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专家介绍,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原名陕西天文台,成立于1966年,承担着国家标准时间,也就是北京时间的产生、保持和发播任务。高精度的国家标准时间是现代社会运行的基础,没有哪个物理量能像时间这样既维系着经济社会的精密运转,又支撑着亿万人的协同生活,还保障着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展开全文

先后启用42款特种武器 美国网攻“北京时间”更多细节曝光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综合办公室副主任魏栋表示:

时间差一毫秒,变电站就会时序混乱,造成大面积的停电。

时间差一微秒,国际股市的交易就可能会有几千亿的变化。

时间差一纳秒,也就是10亿分之一秒,北斗的定位精度就会差30厘米,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日常通信,无线电载波无法同步,手机通话和上网无法实现。

时间差一皮秒,也就是10万亿分之一秒,月壤采集车和嫦娥飞船的定位就会产生几公里的偏差,可能造成“嫦娥”无法成功返回。

国际标准时间是综合各国时间后得出的。国家授时中心产生和保持的国家标准时间准确度长期位居世界前列。从2024年1月到现在,我国的准确度排名世界第一。从2021年起,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类原子钟相继被国际权度局测试认可,用于国际标准时间的产生。

魏栋介绍,我国在国际标准时间计算中的权重也稳步提高,从2021年的5.66%提升到了目前的19.51%,达到了世界第二。

目前国家授时中心正在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以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授时精度,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和国家发展。

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网络主权

国家安全机关分析发现,美方网攻活动大多发生在北京时间深夜至凌晨,利用美国本土、欧洲、亚洲等地的虚拟服务器作为“跳板”,以此隐藏攻击源头,还使用了高强度的加密算法擦除攻击痕迹。

国家安全机关长期跟踪,多次阻断美方攻击链路,固定了美方网攻证据,并指导国家授时中心开展清查处置,升级防范措施。

先后启用42款特种武器 美国网攻“北京时间”更多细节曝光

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李建华:它采用的一个技术就是跳板技术,也就是说作为美国情报机构,它在欧洲、在亚洲甚至在非洲,在我们周边的很多国家都部署了大量的,称为跳板的主机服务器。在它的攻击渗透过程当中,还大量地采用“零日漏洞”,包括“横向提权”和“跨网渗透”等技术,突破重要信息系统的入侵检测系统。

专家介绍,美方实施的网络攻击是一种典型的国家级网络攻击,国际上将这一行为简称APT,也就是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

李建华表示,目前的网络攻击呈现APT化的特点,它的目标和任务是监控其他一些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包括关键的重要信息系统,这样一种监控和远程的渗透乃至干扰、摧毁和破坏。这个是对国际上面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在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时代面前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先后启用42款特种武器 美国网攻“北京时间”更多细节曝光

军地创新服务专业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 金飞:美国的攻击是系统性的战略行为,其目的是延缓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制造更大的障碍,维持其在国际上的霸权。

专家介绍,一些国家实施的高级持续性网络威胁攻击,严重危害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对网络空间互信机制造成破坏,国际社会应有效约束这种“数字霸权”行为。

(总台央视记者 李本扬 王莉 杨松涛)

编辑 李忆林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61052.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