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0月13日,河南周口的张先生从玉米地里蹚水回来,裤脚沾满泥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10月13日,河南周口张先生从玉米地里蹚水回来,裤脚沾满泥浆。

  9月以来,河南出现8轮大范围明显降水,平均阴雨日数达27.5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河南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周口是河南第一产粮大市。张先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承包了约90亩地,其中三十多亩种了芝麻五十玉米“20多天前就熟了,但雨一直下,有的上发霉了有的籽粒长出了新”。

  类似的秋收困境在黄淮地区多地重演陕西的华西秋雨从9月2日开始,至10月11日,已持续38天。10月1日至12日,山东出现连阴雨天气。截至10月13日,山东省农田过湿面积7650万亩。多地农户普遍反映玉米减产两三成,湿粮、霉粮收购价不足每斤五毛。

“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10月17日,在安徽亳州,玉米已经霉坏,“都冒着烟”。(图/受访者提供)

  “黄淮海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抓好黄淮地区秋收和秋冬种工作,对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和夯实明年夏粮生产基础至关重要。”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在视频调度会上指出。

  随后,中央财政拨出4.84亿元防灾救灾资金,用于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冬小麦抗湿播种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抢收、抢烘,是摆在农户面前的两道关键难题。土壤湿度高,传统轮式收割机容易陷车农业农村部已成立工作专班,截至10月7日,已按照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24.63万台能在积水地块作业履带式收割机

  没有机器,小农户能人工抢收。但连阴雨下,晾晒、烘干、防霉成了难以跨过的坎。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公布了烘干机粮食烘干服务点信息。不过,多地农户向中国新闻周刊反映,“烘干站大多也是收粮点,只低价收湿粮,不帮烘,不想低价卖就只能砸在自己手里,湿粮问题还是没解决”。

“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10月14日,山东菏泽,农户拉着掰好的玉米在泥泞中艰难前行(图/受访者提供)

  从烂泥里拽出来的收成

  9月下旬起,张先生每天盯着天气预报,雨一场接一场,洼地水深有30公分,机器进不了地,再心慌心疼也只能干看”。所幸芝麻卖价稍高,为减少被泡坏的损失,他狠下心雇了十余名工人,日薪80元连干两三天“一点点从泥里拽出来

  张先生中国新闻周刊算了一笔账:承包费每亩1200元,一年两收,分摊后约600元。夏季大旱时玉米地浇了六遍水,电费、柴油和人工近万元;加上种子、化肥、农药,秋玉米成本每亩约1300元。

  然而,玉米产量和价格都在下滑。张先生说,往年玉米亩产1000至1300斤,收购价约1.1元,今年部分玉米霉变减产四成,亩产预计800斤霉玉米每斤5毛多,潮粮也不过6毛他粗算了一下,每亩亏损至少五六百元。

  收割成本也水涨船高。张先生称,往年晴天时,秸秆可回收,每亩收割价二三十元现在不要秸秆了,一亩得七八十元

  不仅是包地户在泥里发愁,小农户也在苦撑。河南商丘永城有农户中国新闻周刊说,收割机进不去地,父母花了五天时间,从天亮忙到夜里11点,终于在10月5日徒手掰完了7亩玉米,“全是用盆在水里划运出来的”。

“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河南商丘永城,有农户用盆运出玉米(图/受访者提供)

  在河南许,家里有四亩地的林利(化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地人抢收时因霉菌中毒,被送至诊所急救。自家的玉米也发霉,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最后卖了四毛一斤。花生雇人成本高,有农户干脆放弃发视频让别人去水里捞,发芽的就炒菜吃

  安徽、山东部分县市如此。亳州农户中国新闻周刊称,家中玉米减产近一半,发霉后每斤只卖三毛钱,“不卖又怕全烂在手里

  “救灾资金”怎么用

  除了中央财政拨出的资金,当前,河南省财政安排5000万元救灾资金,当中 3000万元用于支持各地烘干机械奖补和秋粮收获补助。其后追加的2000万元,用于补贴烘干和调度农机。山东、山西也分别拨付1.5亿元4000救灾资金

  多地市还安排了专项资金。像张先生所在的周口市,还额外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投向应急烘干与超标粮食处置。其中500万元用于补贴参与应急烘干的各类主体,另外500万元专项补贴定点收储企业。当地媒体报道,前者旨在直接降低农户烘干成本,防范粮食霉变风险后者则用于严防不符合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

  10月11日,山东惠民县也公布,安排补贴资金100万元给为本地农户提供秋粮烘干服务具有烘干能力的市场主体按烘干主体实际收储烘干量进行补贴,原则每吨补贴30元(按享受补贴期间用电量核算)。

  烘干站点的信息容易查到,但受访农户中国新闻周刊,询问当地烘干站后普遍被告知“量太少烘不了。有的还趁机压价,玉米收购价从6毛降到4毛多,“还说大豆没法烘,会损失蛋白”。至于部分愿意接收湿粮的烘干站,烘干单价甚至超过卖价,每斤烘干费6毛多,“卖价才5毛”。

  中国新闻周刊随机拨打了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公布的烘干站电话,接线者均称不收散户湿粮,起烘量至少300亩或60吨,重量达标后每斤费用七到一钱不等。

  河南省豫东地区一位烘干站老板对中国新闻周刊,目前采取的模式是“收农户湿粮后自烘”的模式,烘干塔每天燃料成本高达2.5万元,小农户的湿粮收了再烘干不划算“卖粮的钱还没有烘干的成本高”。烘干站确实可领取补贴,国庆期间已完成部分统计上报。

  “受灾的是我们,拿补贴的却是烘干企业,他们连我们的粮都不愿意烘。”多受访农户认为,救灾补贴绕过了真正受灾的农户,流向了拥有烘干设备和收储能力企业“他们烘干后能储存,等粮价涨了再卖;遇上连雨天,我们的湿粮晒不干,只能低价卖给他们,否则就发霉砸在手里。

  事实上,早在2023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就曾明确“谁烘干、补贴谁”的原则,资金直接发放给拥有烘干设备的经营主体。相关负责人当时对媒体解释,此举“便于他们让利给农户,最终让农户烘干时少花费甚至不花费”。

  在地方农业部门看来,这样的安排有其合理性。河南某粮食大县农业农村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将补贴发给企业更有效群众没有烘干条件,直接发给群众也不能把湿粮变干,烘干企业收粮后烘干,能帮助消化农户手中的湿粮”。

  摆在张先生面前的选择并不多。自家玉米量不足就近烘干站起烘线,即便找到愿意接收者,还得额外支付运费和烘干费。“拿了补贴的烘干站既不免费也不降价为农户烘粮,还借机压价收湿粮,这不是两头赚吗?

  上述农业农村负责人表示,补贴并非为了让烘干企业获利,而是通过补贴降低其烘干成本,促使其收购农户的湿粮。

  按照这一逻辑,补贴成为推动企业收湿粮的激励手段。不过,上述烘干站老板直言:“即使没有补贴我们也会干,这是我们的生意。有补贴后能多收一点,但烘干和收储能力有限,也不可能超负荷收湿粮,不然粮食收来,在我们这儿也会发霉。

  至于粮价低,上述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解释,当前部分玉米含水量40%,100斤粮要去掉40斤水烘干后只剩60斤,按原来每斤一元多的价格,减去霉变等损耗,其实也就五六毛一斤

  连绵阴雨下,带来了另一门生意中国新闻周刊致电多家销售烘干机的商家,商家称近日河南、山东等地的订单火爆,交货需等待一周以上。

  救灾机制如何优化?

“看着满院发霉的玉米,想哭也哭不出” ,黄淮秋收调查有的玉米籽粒已发芽成幼苗(图/受访者提供)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物资学院教授钱龙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黄淮海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农村部已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农机抢收、抢烘,遵循“先熟先收、有涝先收、易损先收”的原则,全力抢收减损。然而在基层执行中,短期内效率优先为导向的应急机制与长期内农户个体化、公平的服务需求之间还是有落差的。

  针对部分烘干站拒收散户湿”的现象,钱龙指出,烘干机的启动存在较高成本。阴雨导致粮食湿度上升,烘干费用随之增加,企业因成本与效率考量而设定“起烘”门槛,从经济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从灾年救助角度看,如何保障散户的利益,值得关注

  他认为,救灾工作在应急阶段以效率优先,但长期而言,应关注公平与可及性。针对目前财政补贴主要流向设备端与企业端,拥有烘干设备的种粮大户、合作社能获得优先保障,而缺乏条件的小农户则被边缘化的现象,努力实现政策公平,在结构上调整救助机制,让小农户真正受益。

  钱龙建议,应推动烘干设备的梯度化配置,增加移动式、小型化设备投入,或组织小农户集中烘干,降低单户成本。当本地产能不足时,还可对跨区域烘干给予运费补贴,鼓励跨区域就近烘干。

  在粮食收储体系中,国家对干湿度有严格标准,烘干企业在粮食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钱龙指出,现实中,部分拥有烘干设备的规模化种植户或合作社以盈利为导向,将补贴留在自身环节,而普通小农户的种粮收益缺乏粮食烘干与储备设备,面对不利粮情很难自救,导致粮食市场收购价格被进一步压

  钱龙进一步指出,这种分配格局或会带来结构性失衡:拥有资源的种植大户或合作社具备更强议价能力,而小农户在救灾资源分配中容易被边缘化,他们可需要自寻晾晒场地,阴雨绵绵则会引发他们手上的粮食进一步霉变整体品质下降。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救灾体系信任感的削弱——“政策资源向企业倾斜,尤其是普通农户得不到财政补助,没有获得感,久而久之会质疑政策的公正性,从而影响未来的政策执行与配合度

  钱龙看来,在天气异常日益频发的背景下,救灾机制必须更具前瞻性与韧性。他提出,可从政策设计、执行监督与长效机制建设三方面优化补贴体系。

  在政策设计上应构建精准、多维的补贴指标体系。例如,设立农机抢收补贴和粮食不良品质差价补贴。若因天气导致机收成本翻倍,政府可直接补贴差价给农户;对湿粮,可提供价差补贴,降低农户烘干成本,让农户与烘干企业形成正向激励。此外除了对农户规模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受灾等级分类,借鉴浙江温州等地的模式,通过无人机、卫星等对农户受灾程度进行评定,再发放不同比例的补贴。

  执行监督方面,钱龙认为,应强化价格监管与公平竞争。对领取烘干补贴的企业要求公开烘干价格,对拒收农户湿粮的行为设立举报电话或快速响应机制,防止补贴政策在执行中“变形”。

  至于长效机制钱龙建议,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如增加履带式农机、分级烘干设备储备。同时农业保险扩容,将“连续阴雨致霉变”等特定风险纳入保障范围,政府给予保费补贴,以提高保险的应对范围和赔付率,保障农户收入。

  “还要构建应急的联动机制”钱龙表示,除了中央层面外,省、市、县同级的政府之间的联动也应加强,并强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与协作能力“通过集中收粮、统一烘干,小农户也能获得规模效应,既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也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10月17日,雨仍在下,张先生家的玉米未收割。天气预报显示,阴雨将持续至20日夜间。张先生冒雨又去地头,秋风拂过,卷起田间的湿气与霉味,久久不散。他心疼粮食,又不知如何是好。

  记者:解雪薇

责任编辑:刘光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大火龙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60781.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